來源:中國基金報
【導讀】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的五份建議,全部聚焦AI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圍繞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AI)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向大會提交了《關於加快推進自動駕駛量產的建議》《關於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的建議》《關於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關於優化新能源汽車號牌設計的建議》《關於加強“AI換臉擬聲”違法侵權重災區治理的建議》等五份建議。
五份建議全部聚焦AI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出發點都是推動“科技帶來美好生活”,既有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科技新格局中的競爭力的產業視角,又有民生視角。
對新能源汽車“綠牌”和“AI換臉擬聲”等問題,雷軍建言,重啟新能源車牌調研論證,切實治理“AI換臉擬聲”,壓實平台責任。
加快發展人工智能終端產業
力爭2030年前全球領先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力量。人工智能終端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載體,正在加速從智能手機、智能汽車、可穿戴設備向智能家居、等多元領域拓展,智能終端和消費電子的產業優勢讓中國有機會成為新格局的引領者。
當前人工智能終端處於快速發展的起步階段,行業內的產品在功能性能、外在形態、技術先進性等方麵差異較大,也存在技術創新瓶頸、產業協同不足等問題,亟待通過政策引導與支持加以解決。
因此,雷軍建議,一是健全人工智能終端標準體係,編製以用戶體驗為導向的智能化分級等係列標準,研究製定人工智能終端產品認定方法,強化國際國內標準有效銜接。力爭2027年內初步建成人工智能終端標準體係,2030年率先形成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終端標準體係。積極推進優秀產品、典型案例遴選,助力企業創新發展。
二是強化人工智能終端產業協作,構建應用協同生態,由行業組織牽頭,聯合終端廠商、應用廠商、大模型廠商等,加快構建統一的終端設備與智能應用之間的接口規範與數據格式。力爭到2030年前形成2至3類相對統一、國際領先的智能終端操作係統平台,促進百億級終端應用的跨界無縫互通,建成開放共贏的人工智能終端創新大生態。
三是中央和地方部門加大對人工智能終端領域研發與應用專項的支持。力爭到2030年,建成具有全球一流競爭力的智能終端產業生態。
加快推進自動駕駛量產
力爭2026年可上高速
汽車產業已經邁入智能化的高級階段,高階智能駕駛成為汽車工業的必爭高地。近年來,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為搭載L3級自動駕駛汽車發放型式批準、製定相關法律法規,積極支持量產應用;目前,L3級自動駕駛正在開展上路通行試點,L4級自動駕駛在數十個城市進行示範應用,自動駕駛汽車量產已初具條件。
盡管中國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研發處於全球並跑階段,但是在量產應用方麵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乏專屬保險、安全宣傳不足、法律法規不完善等,使得產業界難以進行清晰的產品規劃和推廣應用。
對此,雷軍建議,一是推進自動駕駛汽車大範圍測試驗證,加快推進自動駕駛汽車全國性測試驗證,力爭2025年建立跨區域、跨省份、一體化的便捷互認機製;同時加快量產商用進程,盡快明確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時間預期,力爭2026年可支持高速快速路自動駕駛、城市自動駕駛等功能的量產應用。
二是爭取2026年前完成設立自動駕駛汽車專屬保險,包括交強險、商業險、三責險等,降低自動駕駛汽車推廣門檻,維護駕駛人、乘客和行人的權益。同時,持續加強自動駕駛的宣傳教育,嚴格規範智能駕駛、自動駕駛、無人駕駛、完全自動駕駛等用詞和適用場景,避免誇大宣傳。
三是加快建設自動駕駛全國性法律體係,明確合法上路身份;加快建設國家層麵的自動駕駛統一標準體係,為自動駕駛汽車量產提供清晰的技術準則。
繁榮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
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正在加速融合,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作為移動智能空間,將大大增加用戶使用時間,產業向消費電子產業生態快速融合,這個過程離不開豐富的產業生態支持。
目前,充電樁、車載硬件、輔助智能終端等方麵仍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如充電樁建設需持續優化布局,汽車生態設備接口不統一,汽車生態配套產品較為匱乏、缺乏統一標準等。
對此,雷軍建議,一是推動充電設施互聯互通,有關部門出台政策建立統一平台,推動車企和樁企之間的數據共享與互聯互通,充電樁信息全國統一可查,避免閑置或低效使用;製定統一的超充設備技術標準、通信協議,優先推進新投建、核心商圈以及高速公路等稀缺資源地段的大功率快充樁互聯互通。
二是開展車載硬件技術協議標準化建設,有關部門組織行業共同製定汽車車載硬件和終端設備的接口標準、軟件通訊協議規範,提升生態開發者開發和創新的積極性,增強同類型產品在不同品牌和車型的適配度。
三是鼓勵車企開放智能生態,建議國家引導汽車行業借鑒智能家居模式,推進行業內外共同製定車聯網的有關技術和標準,實現多場景智能終端產品互聯互通。